八载卫恩:一株小草的倔强与芬芳 -尊龙凯时官网
鲁网7月17日讯(记者 王玉龙)2025年7月16日,潍坊有雨。晴与雨的当空儿,上百名潍坊卫恩医院的医护职工聚集在西院区楼后的一大片空地上,以一场趣味运动会,致敬他们的八岁生日。
八年前,这里还只是潍坊护理职业学院鸢飞路校区的两间医务室,十来个人,像一粒被风吹落的种子,无人问津,却倔强地扎进这片土地。而今,它已长成一棵枝叶繁茂的树,根系深扎,枝桠伸展,荫蔽八方,成为这座城市里一个温暖而坚韧的存在。
八年,足以让一颗种子破土而出,也足以让一个梦想落地生根。
萌芽:从两间医务室开始的倔强
2016年的冬天,温明春站在潍坊护理职业学院的走廊里,望着那两间即将改造成医院雏形的医务室,心中翻涌着无数可能。那时的卫恩,甚至连“医院”都称不上——没有独立的病房,没有先进的设备,只有一群不甘平庸的医生,和一个简单的信念:“让呼吸不再成为病人的枷锁。”
魏春华教授带着钟南山院士的嘱托而来,带着对慢阻肺、哮喘患者的深切关怀而来。她常说:“治病不是修机器,医生要看见病人的痛苦,而不只是肺里的病灶。”于是,在他们的倡导下,“四明服务”成了卫恩最早的承诺:诊断要明确,效果要明显,收费要明细,结果要明白。没有华丽的辞藻,只有最朴素的医者之心。
最初的病人不多,大多是附近社区的老年人,他们带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走进来,却在离开时握着医生的手说:“你们不一样。”
哪里不一样?或许是医生愿意花半小时听他们讲述病情,或许是护士会蹲下来帮老人系紧鞋带,又或许是药费单上清清楚楚的数字,让他们第一次觉得,看病可以不用提心吊胆。
风雨:2020年的逆行与坚守
2020年2月2日,武汉封城的第十天,全国医疗系统陷入紧张与恐慌。公立医院尚且资源紧缺,民营医院更是人人自危。然而,卫恩医院的呼吸危重症医疗队却在这时递交了请战书。
“我们是呼吸专科,这时候我们不去,谁去?”魏春华的声音很平静,却像一块石头,重重砸在每个人的心上。
55名新冠患者,零死亡率、零插管率、零感染率——这组数字的背后,是魏春华凌晨三点仍在病房调整呼吸机参数的背影,是护士们摘下口罩后脸上深深的压痕,是温明春他们在后方彻夜未眠的调度与协调。他们不是大医院的精英团队,没有最顶尖的设备,有的只是一腔孤勇和“救人第一”的信念。
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,前线与后方的通信被集结成一部《战疫两地书》,那些在武汉写下的日记和家书一一浮现。其中有一封魏春华写下的短信:“今天又救回一个,累,但值得。”短短几个字,却让无数人湿了眼眶。那些潦草写就的家书里,藏着最硬的骨头,最软的心肠。
生长:从一粒麦子到一片麦田
八年过去,卫恩的根系越扎越深。
呼吸慢病中心成了数万患者的“生命驿站”。一位慢阻肺老人说:“以前走几步就喘,现在能去公园遛弯了,像是重新活了一次。”
李冉博士的保胎团队让上千名曾被判“不孕”的女性听见了婴啼。一位妈妈在感谢信里写道:“你们不仅给了我孩子,还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。”
高压氧舱里躺过高原反应的研究者,躺过煤气中毒的受害者,也躺过脑损伤后重新学走路的孩子。一个小患者出院时,在墙上画了一颗歪歪扭扭的星星,说:“这是送给医生叔叔阿姨的光。”
他们甚至把诊疗搬上舞台——中秋联欢会上,慢阻肺患者沈先生高歌《苹果香》,歌声清亮得不像曾被呼吸扼住喉咙的人;孟先生送的锦旗上,“卫护医德圣责,恩惠患者众生”十二个字,比任何奖状都重;春节时,康复的病人们自发组织合唱,唱到“感恩的心”时,台下不少医护悄悄抹泪。
小草的逻辑:为什么是卫恩?
有人问,一家二级民营医院,凭什么连续数年,在全国“好大夫在线”的产科和呼吸科榜单上压过一众三甲?凭什么让钟南山发来贺信、让央视镜头为之停留?
卫恩人只是笑笑。
他们记得,温明春院长说的“生如野草,不屈不挠”;
他们记得,魏春华教授查房时总弯腰听患者肺音的姿势;
他们记得,李冉博士为保胎患者省下的每一分冤枉钱;
他们记得,护士站抽屉里那一沓沓手写的感谢卡,有些字迹歪斜,却是最珍贵的勋章。
这里没有神话,只有7224工作模式——每周7天、每天2次查房、每周二院长直面患者、24小时服务不打烊。
八周年这天,医院的留言簿里依然留存着患者的留言:
“谢谢你们没放弃当时呼吸衰竭的我……”
“宝宝百天了,名字里有个‘恩’字。”
“我妈妈走的时候很安详,她说谢谢你们让她少受了很多苦……”
阳光依旧躲在云后,像八年前一样。但有些东西变了——当初那粒种子,如今已让整片土地有了温度。
光明街上,卫恩儿童发展指导中心(卫恩医院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),悄然启幕了。绽放的花,有一万种开法,这里是儿童开蒙启智的摇篮,干预不是“纠正”,而是点亮,守望成长;融合不是“同化”,而是共享,遇见美好。
卫恩的故事,不是传奇,而是一群普通人用八年时间写下的答案:医者仁心,不在庙堂之高,而在小草之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