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夜看《梅心柳骨》小记 -尊龙凯时官网
鲁网7月23日讯 乙巳年大暑,入夜,潍坊城落了雨。雨势不小,哗哗地,倒像是给郭味蕖美术馆的夜场雅集,先垫了一层天然的声幕。潍坊画展,向来是上午开幕的多,这回王居明、许晓斌二位先生的书画联展,偏选了晚上,还赶上这么一场透雨,倒显出几分别致的“破格”来。雨声里,古琴之音袅袅透出,馆内人影绰绰,空气里浮着墨香、纸香,混着一点雨水的清气。暑热被隔在门外,里头是一派清凉世界。大暑时节的淋漓雨意,衬着满墙的水墨,竟意外地和谐——这潍坊的夏夜,凭空添了一角可看、可听、可想的雅处。
王居明先生的梅花,早年得于希宁先生真传,那梅枝盘虬的力道,笔笔都带着“三魂一心”的筋骨,是风雪里淬炼出的精神。看他的旧作,仿佛能听见枝干在寒冬里铮铮作响。这回看展,倒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的荷花。四十幅作品,荷花占了不少,且是头回这般规模地示人。说是为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献礼,取“出淤泥不染”之意,配潍坊“国际和平城市”的名号,很贴切。私下里,也听说王先生新得了外孙,心里头欢喜,这生命的喜悦,大约也悄悄融进了笔墨。这理由,朴素,也温暖。
他的荷花,画得真“淡”。不是寡淡,是素淡、清透。数十年画梅练就的那股子刚健笔力,在这里竟化开了。看那荷叶的边缘,曲折顿挫的笔意还在,却不再是为了摹写老梅的嶙峋,转而变成一种自在的、略带抽象的韵律,像是水波自然荡开的纹。墨色层层晕染,浓浓淡淡,在“似与不似”之间游走。花是朦胧的,叶是氤氲的,满纸清气浮动。这哪里只是换了种花来画?分明是王先生心里头的境界变了。他把从于老那儿继承的、自己几十年锤炼的功夫,像熬糖似的,熬去了火气,熬出了清甜。他跳出了“画得像不像梅花”的窠臼,用这水塘里的清客,讲一点更空灵、也更当下的意思。这路子走得静,却深,给花鸟画开了扇小窗,吹进点不一样的风。
许晓斌先生写的字,主打一个“柳”字风骨。挂在那里,与王先生的画作相映成趣。一个刚,一个柔;一个浓墨重彩(指精神),一个笔走轻灵。许先生的字,写得活泛。行笔如柳丝拂水,透着天生的自在与风致。然细观其笔锋转折、点画勾连处,隐隐透着篆籀的古意,力道是含在里头的,不张扬,是韧劲儿。人说他的字“笔端流淌春水韵,字里行间蕴古风”,很对。他写的“柳”,不论是新抽嫩芽的鲜润,还是老枝经霜的苍朴,那线条里头都有一股子绵长的生气,是柔韧的生命力。这字,挂在白墙上,不争不抢,却自有风神。与王先生画中的梅(或荷)相对看,一刚一柔,一静一动,恰好把“梅心柳骨”这老话儿,做了个无声的注解——中国人的精神里,原就兼有这定与变、刚与韧的两面。
“梅心柳骨”这名字取得好,把两位先生的艺术特质点透了。展厅布置也用了心思。夜雨敲窗是天然的伴奏,古琴的清音在墨香纸韵里穿行,人走在其中,倒像是走进了一幅活的画卷,或是一场古雅的清梦。王、许二位先生陪着看画的人走走停停,细说些笔头纸上的趣事、道理。看画,听琴,兼得人语,这展览便不只是眼睛的事,也是耳朵和心的事了。
潍坊城有心,这些年执着地经营着“中国画都”的名片。王居明先生不单画笔好,操持那“中国画节”也是好手,十一届办下来,规模竟成了“世界之最”,这份心力,不易。郭味蕖美术馆这地方,像“回家过年”那样的展览常办常新,成了潍坊文化的一个活气眼儿。今番这场雨夜里的“梅柳清供”,又给这画都的文脉,添了一缕清雅的馨香。它不张扬,却透着底气——潍坊这地方,金石书画的老底子厚,如今又有肯静心琢磨、懂得变通的人,这“画都”的滋味,自然是越来越醇了。
雨渐渐歇了。走出美术馆,身上似乎还沾着点墨气荷香。回头望望那亮着灯的展厅,想着那墙上的梅骨、柳韵、荷风、字魂,心里头清清静静的。潍坊的夏夜,因这一场雨、这一室墨,似乎也显得格外悠长,有了点可回味的余韵。(作者/窦洁)